1月15日下午,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在省政协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共收到384份大会发言材料,其中16名委员上台发言,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贡献智慧和力量。民盟海南省委会副主委李映红代表民盟海南省委会上台作《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 有效支持美丽海南建设》大会发言,全文如下:
美丽海南建设涉及的领域众多,资金投入总量巨大,必须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为相关项目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
一、面临的挑战
第一,重大项目储备不足,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的能力仍需加强。第二,地方财政收入偏低,依赖上级转移支付,市县配套资金捉襟见肘。第三,生态环保、旧城改造、美丽乡村等项目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第四,绿色金融发展不充分,2023年末,我省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17%,低于全国平均值4.5个百分点,绿色债券只占全国的0.5%。第五,与国际环保组织、公益组织对接不充分,公益基金项目、环保捐赠活力有待激发。
二、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但最核心的是两方面:
一是项目谋划能力不强。全国亮点和行业制高点的项目不多,厅局之间、省市县之间上下联动合力不足,信息共享与工作协作机制不健全,容易错失争取中央资金的黄金窗口期;可研报告在要素配套方面的颗粒度还不够细,项目实施过程中因调规、用地、配套资金到位等问题延误进度,导致中央资金“花不出去”;财政资金使用分散,国家下达生态保护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二是配套机制不健全。市县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偏慢,缺少自我“造血”能力,在严控隐性债务的背景下,难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市场化投入回报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无法通过生态产品经营、政府购买等方式获取稳定收益和回报,不敢投、不愿投;绿色项目库等供需对接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项目周期长;碳排放权、林地地役权等生态产品抵质押登记与交易流转缺少制度依据和办理部门,抵质押物难落实,绿色信贷“投不出”。
三、对策建议
(一)用好财政资金。由发改部门牵头抓好项目策划,利用好海经中心等平台提升项目谋划精准度,在全力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同时,避免因调规、变更方案等导致的项目延期;探索“零碳”财政机制,争取以碳排放权等为还款来源发行地方债、专项债,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探索美丽海南“虚拟资金池”,对跨部门、分散的财政资金投入进行系统规划与统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吸引社会资本。完善政策配套,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碳汇交易、资源综合利用等市场化方式获取合理回报;通过EOD等“投融建管营”一体化项目融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万亿级的城市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和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参考浙江模式制定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培育“两山合作社”、“生态强村公司”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生态产品开发经营。
(三)做强绿色金融。一是以省为单位申请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争取中央政策支持;二是健全绿色金融地方性法规,支持碳排放权、林地地役权、GEP未来收益权等抵质押登记与交易流转,为金融机构开发“生态抵质押贷”等金融产品创造条件;三是对企业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进行贴息;四是以政府绿色引导基金为杠杆,撬动境内外投资,赋能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双碳实施等重点任务。
(四)鼓励公益捐赠。在公益性捐赠税前抵扣、合法社会组织受捐票据开立等方面做好支持和宣传引导。
相片来源:海南日报